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教师,2017年,协和教育在沪外开设的厦门、温州两所新学校已经陆续开学?;谥形魑幕诤系目翁萌绾卧诿恳凰卵B涞兀可虾1镜氐某墒煨G绾翁嵘淌ψㄒ捣⒄剐埽咳绾喂婊投ㄖ萍鸥餍G慕淌χ耙瞪??协和教育课程研究院2017年度的重点工作是沉浸式驻校联合教研。
和一般的培训不同,沉浸式教研把专业发展研究搬到了校区一线班级,基于现实场景,和老师们面对面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炼样本,总结模式,提出集团课程理念下的全新教学解决方案,得到校区和一线老师的认可。
本次驻校教研,历时4个多月,一共涉及到协和的无锡、厦门、浦东、万源、温州、虹桥古北联合校区等六所集团校。根据不同校区的特点,课程研究院的研究团队个性化设计沉浸式教研内容,聚焦中文母语、数学、英文和探究四大领域,4个月共听课300多节,评课以及参加校区工作坊时间超过100个课时以上,助力集团教师专业发展。
CRDI进入校区的主要采用的工作方式和信息收集步骤包括:
校区教研规划
课堂观察
课堂诊断
集体备课
专题教研
整理与报告
支持建议和解决方案
针对不同校区,协和课程研究院沉浸式驻校教研助力解决五大问题:
一、新校区调研和建立合作机制
温州、厦门两所新校区都于9月开学。在东南沿海两座活力之城,协和教育的入驻给当地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了凸显集团管理的优势,课程研究院于暑假就进行为期三天的全员通识培训,为新加盟的协和教师做好了入职准备。本次课程研究院驻校,便是在暑期工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探究学科则首先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们如何运用教学大纲备课及上课的情况。在反馈及讨论环节,教师们诚恳地道出自己在使用大纲时遇到的困惑及挑战。比如,如何规范课堂教学常规(后期已经给校区提出了一个课堂教学常规的文本),对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理解比较浅层化;对如何做好探究过程中的每一步比较困惑;对如何设计教学评价、如何制作评价量规依然很迷惘等等。因主题探究课是合作教学,教师们对如何在一个教室有效地合作授课,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基于如上的种种情形,Fran和秦秋老师给大家做了不同主题的工作坊,例如:解读如何使用教学大纲手册、如何备课、如何在课堂合作授课等。
二、针对相对成熟的校区,尝试开展专题式教研
比如针对协和万源校区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校区,前期也有一定的合作基础,我们开展的驻校教研则选择了万源国内小学部三年级,这样的教研主要针对于三年级语文国标教材,通过一周的驻校教研,我们看到了学校教师的喜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以语文学科举例:教师们开始在教学中尝试形式多样的文本拓展,比如在在三年级《一座铜像》这样一篇文本,课堂中教师出示了大量建筑物的图片,并融入戏剧表演。可能就有人要问了:这样的课堂还是语文课么?
研究院的导师和老师们继续探讨如何把握母语探究的边界,给出如下建议:
不切合近语文本质的不拓展;
平行不进阶的不拓展,纯粹热闹的不要。
比如《海的女儿》的设计,设计探究任务是根据能力来进阶的,需要切合协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六大核心素养。
不基于儿童本位的不探究,比如三年级就是三年级,四年级就是四年级,要做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比如在什么时候使用群文阅读策略,避免故意拔高。
主题探究课,在比较成熟的校区,比如虹桥国际融合部,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都具备了上好主题探究课的能力,中西方教师合作更加默契,课堂里充满了头脑风暴、观点碰撞和对问题的不断追问。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建构都可以呈现出来。在反馈和讨论环节,教师们更多地是考虑如何横向、纵向地全校范围内集体备课、如何跟家长及社区互动、如何把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及技能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单元中,而研究院和校区的工作就会集中在专题领域突破,比如母语探究课程的落地。
另外又如数学学科,基于前期的沟通,协和教育浦东校区开出了“数学绘本”系列公开课,分别以《棋盘上的数学》、《葛小大的一生》、《马可的零用钱》、《奇妙的三角形》探讨了数学绘本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的运用。通过“备课-课堂试教-反馈讨论-再次备课-上重建课-再次讨论”的方式,所有参与教研的数学老师都对数学绘本的教学运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数学绘本不等于数学绘本课,数学绘本可以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基于数学绘本可以建构数学阅读课程等等。
三、从知到行,带领教师尝试重构课堂
在浦东校区和万源校区,包括厦门、无锡校区,我们都不同程度的邀请、鼓励教师开始针对同样一堂课,进行课堂重构教研和试上,有的校区(比如浦东校区)还和校区的教师的学期评估课堂联动,比如浦东校区的《跳水》、《镇定的女主人》、《桂林山水》这些经典课文,纷纷在教师和课程研究院共同的努力下绽放出了不同的色彩,我们这里用一些案例来说明:
万源校区的《令人神往的日内瓦》这篇看起来有点枯燥的说明文,经过重构后,老师设计出了这样的“母语探究任务单”(见下方),重新进入了课堂,虽然课堂都依然存在着问题,但是这样的重构课堂让一线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看到了曙光和希望。
在英文学科中,研究院的导师和老师们重点抓住“先锋”课程关键问题和老师们开展教研:
As a structured additional language lesson using the Longman Express series, taught by bilingual Chinese teachers.
As Extension English, taught by foreign English-speaking teachers, using a variety of resources.
In Topic Inquiry classes, co-taught by bilingual Chinese teachers and English-speaking foreign teachers.
Bilingually taught lessons in music, art and PE further support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在各个校区,数学学科的教研常常这样展开:基于上课学生学习情况的照片,一起讨论教师的“教”怎样和学生的“学”更好地对接;基于教材解读和教学经验,思考怎样进行课堂重建;基于数学绘本、数学游戏、数学步道等创意载体,思考怎样让教学更有创意;基于不同年级之间相关内容的衔接,如何让数学教学更有整体性、结构性。在深入的讨论后,由老师上重建课。
在万源校区,《单价、数量和总价》一课,重建课改变了单个例证得出概念的教学方式,而是将生活中各种不同格式的收银条、超市的商品目录引入,让学生发现不同名称、表示方式背后共同的“单价”概念,在经历归纳、抽象过程的同时,也培养了数学眼光。
在浦东校区,台湾汉声数学绘本《奇妙的三角形》文本比较复杂,重建课改变了原来根据文本对三角形“重心”的介绍一步步操作的教学设计,改为先充分操作找不同三角形的“重心”,有了充分的操作经验之后,再来描述、概括“重心”是什么。次序一变天地宽,孩子的操作从被动变成了主动,思维也被点燃。
四、理念先行,从理念上厘清一些本源问题
在浦东校区,钱锋院长带领教师进行了两次集中研讨。第一次主题是《中文母语探究》,面对不同学科教师(母语探究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事情),带领教师重新看待母语探究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母语探究尤其重要?到底如何开展?在第二次集体研讨时,钱老师带领教师们开始探究母语的根源,做了一次《重回中文母语故乡》的讲座:从母语的根源,从中文蒙学到小学语文课本演变,钱老师用了大量详实的案例,让今天的语文老师看到了语文教学到了今天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两次讲座主要是在“道”上帮助老师厘清本源,以便让老师们在接下来的行动上,可以有更多内在的驱动力。
课程研究院陈洪杰老师则在教学研讨中反复强调:不看教学的细腻、流畅、精致,不看35分钟的教学是否能把预设完整走完,甚至可以不看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但一定要看教师的“教”有没有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师的“教”有没有和学生课堂上即时的困难、需求有逻辑联系。在一次次的研讨中,陈老师其实叩问的是教学行为背后的学生观、教学观以及教育价值观。
五 、培养校区“兼职研究员”打造协和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在此次的教研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在某些领域有潜力的优秀教师??纬萄芯吭褐荚谙MüばQ行薹⑾钟判憬淌Γ蛘咝G判憧纬淌导咐荽颂峁┘挪忝娴闹С?。这包括,帮助教师设定发展目标,协助校区提供针对教师发展的规划,挖掘校区优秀典型、提炼经验,帮助安排出版、展示等集团乃至全国内的跨校区学科活动,帮助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教师们在这次驻校研修中都表达了非常积极的专业发展兴趣,和不断增强的学习力。我们很惊喜地发现,无论是十月份研究院团队在万源校区开展的协力探究学科教学研讨会,还是这次的驻校研修,教师们的兴趣和不断学习的火苗依然在燃烧,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据统计,在本次的驻校教研中,课程研训导师共听评课300多节,举行学科讲座及集体备课和问答式教研60多次,这两个月很辛苦但很值得,一线教师和研训教师的收获都是沉甸甸的。一线教师普遍都有豁然开朗、拨云见日的感悟,对之后的教育教学更有信心了,动力也更足了;研究院导师深入了解了基层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相长,实现了双赢。
总结和展望
沉浸式驻校合作教研是协和教育课程研究院在和校区工作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既弥补了以往教研连续性、深入性不够的缺陷,又满足了一线教师的持续发展需求,促进了一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实在在地让学生从中受益。沉浸式教研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把研究的平台直接深入到课堂和学科成员之中,研训教师和一线教师通过多元的方式进行连续的、深层次的研究,以求问题的高效解决,使教研的问题变得具体和真实,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快捷和有效。
沉浸式驻校合作教研的时间通常较长,为一周左右,某一学段的全体研训人员覆盖全学科,覆盖教研、科研、培训全方位,深入学校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学校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和研究。座谈访谈、问卷调查、集体备课、主题报告、课堂观察、经验分享、合作教学,从宏观到微观,实实在在地挖掘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师服务,从而提升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然一周的研究时间对于问题的深层研究还是有限,尤其对于一个教师的教育生涯来说更是太短,因此后期的跟进十分重要。在跟进中,一方面是对成果的巩固,另一方面是对问题的延伸研究。
很多一线教师在填写驻校教研问卷表示,沉浸式教研变单一课例研究为综合性指导,变分散式的下校教研为沉浸式驻校教研,有利于教学中问题的深度解决。同时,研训导师也表示,沉浸式教研更有利于掌握一线教学的真实态势,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获得深层次的解决策略。沉浸式驻校教研对于研训教师和一线教师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二是深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透视现象,发掘问题背后的本质意义,从而通过学习、讨论、研究,寻求有效策略。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其实有许多“慢性病”没得到及时的有效诊治,实际上是因为缺乏深度指导服务,沉浸式教研则为此提供良好契机。
传统的教研是研训教师要研究什么,一线教师跟着研究什么,因此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现在的沉浸式教研是研训教师根据一线教师的需要,一线教师需要研究什么,研训教师就着手研究什么。这一改变拉近了研训教师与一线教师的距离,真真切切地助力一线教师不断成长,而一线教师的成长最终会让广大学生真正受益,因此,在未来课程研究院的工作中,我们会坚持开展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沉浸式驻校教研!
随着2018年新学期的到来,协和课程研究院会和各地校区有更紧密深入的合作,根据校区提出的具体需求,比如课堂管理、跨学科课程设计和评估、从教材内到教材外的项目学习,做协和中西融合理念下深度的专题化学习和教研,同时引入校区专职/兼职研究员的合作机制,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期待这样的协力创新在2018年继续生根发芽!
教师在驻校教研后的匿名反馈问卷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