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校长”,也许会让很多学生或家长肃然起敬、心存敬畏。而协和教育市场部对古北校区陈杰妮校长的专访为我们呈现出的却是一位温文儒雅、学贯中西、循循善诱的教育者。
陈杰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学士、诺丁汉大学教育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跨文化基础教育研究中心IB教师培训课程导师、国际预科文凭考官IB Diploma Examiner。
自上世纪末开始,陈校长即专注于国际学校的中文教学,教学经验跨越中、小学,涉猎各年龄层、各水平层以及各考试课程。她在教材编写、教学育人、团队建设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践行“中西融合”的教育理念拥有独到丰富的经验。
协和强调“中西融合”,您眼中的“中西融合”是怎样的?
要让融合落地生根,首先要实现人的融合,深入教与学的方方面面,渗透于上到学校管理理念下至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生态中,由此,“中西融合”便自然天成,毫不违和。
中西融合的理念体现在师资队伍上“人的融合”。
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在匹配中外课堂教师时,注重充分了解老师的个性和教育成长背景、倾听老师的自主意愿,为学生匹配思维方式相近、性格习性相似的中外教师,为中西融合教学产生“化学反应”提供必要的环境。中外教师在相互信任、理解、支持的基础上相互鼓励,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西融合集体智慧的力量,既让合作教学其乐无穷,又让工作压力随之冰释,从而信心满满地为学生提供“润物细无声”的关爱。
中西融合的理念还体现在中外学生和中外教师之间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协和鼓励中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合作,感受不同思想的交融与碰撞,在实现彻底的人的融合基础上,课程的融合便如鱼得水、迎刃而解。这种通过加强中外教师和学生之间“人的融合”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无木之果,且古今中外皆有借鉴。孔子与苏格拉底是屹立于中西方思想巅峰的圣贤,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却拥有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都采用了问答交流、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主张在启发诱导学生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意往往来自不同学科和文化的思维碰撞,智慧往往生发于不经意间的互相讨论,中外教师和中外学生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中西融合,而这也与协和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对于古北校区,您有什么样的展望?
古北校区在团队管理、教育教学、升学愿景方面都已颇为成熟。现在的古北校区正站在“从优秀到卓越”的历史发展机遇点,从而能够成长为一所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好学校”。
我眼中的“好学校”是一所打破“围墙”的学校,课堂气氛其乐融融,创新思想活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师生之间资源共享、教学相长。对此,我希望看到的是:
1、国际化的学校社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在这里相遇,充分享受多元化社区环境带来的益处。在这一点上,古北校区已经具备了国际化学习社区的特质。
2、创新的老师: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可以打开老师的思路,鼓励老师的创新欲望。任何人在走进校园与老师对话时,能够感受到老师的乐意分享和热心真诚。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又能够激发新的创意,包括教学、课堂的新想法、新理念等。
3、朝气的学生:任何人走进校园时,能够感受到学生的阳光和朝气,感受到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流露出对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兴趣。
4、积极的家长:家长津津乐道谈论孩子的进步,积极与孩子互动,他们骄傲于孩子在与他人交流、流畅使用中英双语方面流露出的自信。当然,家长也会困惑于孩子青少年成长时期的烦恼,但也看到学校的教育带给孩子一些乐观向上的改变以及学习在课堂外的生发。
我眼中的“好学校”没有一个固化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发展和成长的学校。接下来的工作当中,我会更加细致深入地融入古北校区的方方面面,让古北校区成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发展的综合开放的国际化学习型社群。
学校是如何锻炼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课堂内的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协和很注重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紧密联结,看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领导力是否在学习阶段得到激发与培养。
我们每年确保为学生提供多次外出考察的机会,比如协和的“母语探究”课程系列,以带有明显中国文化意向的“稻米”、“竹子”、“茶叶”、“石头”等为主题,展开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涉及文学、数理、艺术、科技、以及价值观教育等。老师们从自然界的物像出发,以“物像、器具、道理”的逻辑为进阶,引导孩子探究“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关系,引发他们对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本源的感悟,激发他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和传统的兴趣及热情。
![](http://m.autoker.cn/wp-content/uploads/2018/08/5556666.jpg)
![](http://m.autoker.cn/wp-content/uploads/2018/08/55566644.jpg)
![](http://m.autoker.cn/wp-content/uploads/2018/08/9809.jpg)